专访门窗幕墙系统设计师、设计顾问李德生总经理
技术的相对独立性
记者:从李总您的名片上我发现系统这个词用的较多,而且您是系统设计师。首先请您谈谈什么叫系统,系统门窗和系统幕墙跟节能门窗、节能幕墙以及绿色门窗和绿色幕墙之间有何差异?它们是不是一回事?
李德生:我名片上使用了系统门窗、系统幕墙字样,出于双向的考虑:一方面是表达了我个人及公司的产品研发方向;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个鼓励,努力做好系统技术工作。
对于系统这个词语,按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定义可以说非常准确。系统门窗、系统幕墙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整体,它包含了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组成,包括系统性能、节能、构造、配合、工艺、材料等等各个个体的系统集合体,而这个系统整体则又从属于更大的建筑系统。
节能幕墙、绿色门窗、绿色幕墙,其顾名思义要表达的重心是门窗幕墙的节能、绿色等性能要求。而这些性能的要求则是系统门窗幕墙里面的一个子集合组成因素,所以,它们不是一回事,他们是从属关系。节能门窗、节能幕墙以及绿色门窗和绿色幕墙都是从属于系统门窗幕墙。
记者:作为幕墙行业的专家,请您谈谈我国系统幕墙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
李德生:专家可不敢当,我就根据我的一些幕墙系统技术的经验说一说吧。首先,门窗幕墙产品,本就应该是一个系统产品。国内因为幕墙行业发展得比较晚,加之有一些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我们的系统幕墙产品技术能力与品质跟国际同行相比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但就行业的具体工程来说,对于项目幕墙产品的选择,应当是选择一些成熟标准的幕墙系统产品,因为成熟的门窗幕墙产品都是系统公司经过长期的技术研究、产品设计、材料整合、性能试验、生产工艺研究、各个细节的考量摸索之后,才可以被认为是成熟的产品,才能够被推出运用到实际项目上。这些系统产品的设计、试验、生产、安装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产品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次,国内的幕墙行业,因为发展得比较晚,并且国内一直都缺少专业的系统公司,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幕墙工程,大多是选用型材厂商现有的铝型材构造做法,但是针对一些大型项目特殊项目就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研发和设计。
如果是选用型材厂商现有的型材构造做法,一般情况下,这些型材构造都是以前的项目使用型材,对于其在项目运用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基本并不知晓,型材厂商也仅仅是生产销售铝型材,这就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很有可能这个门窗幕墙型材构造在节能上、在与其它材料配合上、在性能上不能满足一些现代化项目的要求,加之施工单位一般为了追求进度与效益,并不会在技术上投入太多的力量,最终可能导致完成的门窗幕墙产品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漏水漏气、不节能、不安全、效果差等诸多质量问题。
对于一些大型特殊的门窗幕墙工程,因为造型的复杂或性能的特别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开发,这就对设计生产人员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对系统开发流程、材料整合水平、模具开模生产、性能检测、生产工艺的制定都要有非常好的掌控力。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积累过程,只有长期潜心研究系统工程技术,不怕吃苦且耐得住寂寞的技术人员才可能胜任此项工作。
其三,国内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给门窗幕墙行业带来了大量的工程案例与实践技术的经验,这是我们难得的实践系统技术产品的优势所在。系统技术的成长进步也正是伴随着这些若干的项目产品的实施、项目经验的积累以及项目技术的失败教训而得到的。这些技术经验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我们行业的财富,都弥足珍贵。将这些技术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并运用在更多的项目中实施,我们的技术就会进步得更快。
所有这些成功的技术都是来自于实践,并结合同步进行的各种技术理论研究,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系统门窗幕墙技术水准越来越高,发展得也会越来越快,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的劣势是很多的项目设计周期与生产周期都太短,技术研究储备远远不足,这就导致很多的项目技术准备期不充分,以至于很多的系统技术尚没有进行试验验证,没有进行工艺定型就仓促上阵,进行施工生产,导致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质量问题。还有,我们的工艺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缺乏,有些人的质量意识淡薄,特别是很多时候,施工单位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进度与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对品质的把控。
记者:若出现质量问题您怎样把控?遇到反对意见您怎么办?
李德生:出现质量问题这要看我所处的位置。若我处在门窗幕墙工程顾问的位置,我会把所有问题提出来摆在桌面上,让大家共同讨论;若我是甲方我就会直接开罚单,或直接处理施工单位;如果我是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我会在施工单位的内部提出问题,至于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其实并不是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能够决定的。因为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毕竟拿着施工单位的工资,有个里外之分。 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在2013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一家规模效益都不错的施工单位的原因。
当然了,对于项目上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既有技术的问题也有专业的问题,还有程序的问题,当然也少不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是个综合因素。举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有个不小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不断地跟建筑师探讨、修改、协调,甲方因为造价的原因,因为性价比的原因而不住的调整,从系统开模到生产装配,不断的在调整。 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图纸做的多么完美和严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都是有差距的,即设计方案和工艺不一定满足生产工艺的实际需求,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行业里是普遍存在的。再比如我们做项目检查,这之前有个项目已经竣工,在质量检查过程中被发现很多的质量问题,表面好看及靓丽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质量隐患,具体的功能包括安装等一些细节被忽视了不少。
一般情况下,在做项目试样性能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漏水现象,按照正常的思路那就是要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先找出漏水是怎样出现的,并改进你的工艺和技术。而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有的施工单位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而是极力地掩盖事情的真相,到处找人打招呼,极力推脱,使得本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好好解决。其实我也知道,并不是每个项目的技术都能完全按照设计师的个人意愿去进行,要完成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既需要观念和想法,也需要相互尊重。经历了这些年的历练,特别是经历了一个个项目实践之后,我感到有时候接受妥协不一定是坏事,要做好一个好的项目,其实需要好的施工单位与设计师在坚持与妥协中作拉锯战,要不断地开会协调,不停地商讨办法,让彼此都负责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问题,正确总离我们不远。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时,需要把快乐和智慧都调动起来,只有内心更坚持才更有力量。作为一个系统设计师我明白:为结果负责。有时我要说服施工单位和业主,不得不寻求更多的沟通方式与解决方案,告诉他们如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极力掩盖问题。
记者:掩盖问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李德生:掩盖工程隐患的原因无非是给甲方造成一个好的印象,让甲方认为这个单位还是不错的,目的是他们可以顺利的完成项目进度并收回各种承包费用。其实施工方如仅从效益角度出发考虑,往往会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而从全国和行业的角度看,这种对问题的遮掩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一次次错过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从而阻碍我们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也是我一致倡导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技术要相对独立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记者:让技术相对独立,您不愿意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选择离开之前的施工单位?那么施工方的损失会比较大吧?
李德生:要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总要有取舍。关于我离开之前的施工单位,可以说公司的损失与我个人的损失都有吧。因为我离开时公司正在准备上市,而且我有持股,我宁愿把所有的股全部放弃,也不愿意在问题面前有任何规避的想法。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遇到问题必须独立客观地对待,既然志同而道不合,如期这样我还是选择友好的转身。所以我感觉技术要相对独立,要从工程的质量出发。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产品大批量生产之前,必须要做严格的性能检测和实验的原因所在。检验你的产品在实验和检测中可不可行,考核你的设计能力能不能达到实际的要求,一旦发现问题解决后再继续实验和检测,只有这样反复试验论证才能自己先放心,然后让用户放心,也就是做事要有标准,做人要讲良心。
记者:做有良心的设计师,这是受谁的影响?
李德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十多年前,当我读到王守仁的故事就被他的学术思想深深吸引住,后来就一直学习他的心学思想,他的“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在人生发展及技术进步上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在做技术工作的过程中,也一直遵循着“知行合一”思想并加以运用,使自己来自于施工又能跳出施工,从另外一个技术视角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工作,从第三方的视角去独立且有良知的考虑技术问题。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很多的开发商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门窗幕墙系统技术、第三方的设计,顾问和把控都比较关注。因为大家明白,一个工程做完之后,没有质量问题,各个方面的系统技术都过硬大家都好,一旦出现问题,用户首先要找的就是开发商。若不断的出现问题,开发商的声誉受损失,其维护成本也是很高。所以,我们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工程教训与不断解决问题基础上的进步。并且这一过程要自始始终。
记者:仅从技术的角度讲,我们该如何超越才能争取早日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肩?
李德生:我本人做技术工作这么多年来,仅从门窗幕墙工作的技术方面考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理论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受王守仁先生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这与我的设计和实施是极其吻合的。说到技术的超越,其实行业里最需要进行的是系统的技术储备、工艺能力及质量的提高。根据行业发展的方向,努力创新研究出高性能高节能的技术产品,努力进行门窗幕墙系统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当然,创新和超越不是抄袭,我个人的体验是创新来源于失败、来源于见多识广、来源于对技术产品性能与品质的执着坚持,知道自己的差距。只有不断地找差距和不足,并能不断升华才行。对于工程项目,要取得好的质量效果,首先要选用成熟可行的门窗幕墙产品,只有所有的产品性能及工艺制造均应有很好的技术保障,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完善,而所有这些工作一步步脚踏实地完成的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的超越。
我们目前正在做这些系统技术工作,针对国内的项目实际情况,已经开发了很多经济适用的门窗幕墙系统,包括构件式系统、高节能系统、单元体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是经过各种项目的实施、设计研究、性能试验、生产工艺定型等各种技术手段作为保障的,可以用于指导生产施工单位在实施产品时能够按照正确的工艺进行,最终完成高性能的优质门窗幕墙产品。
对于那些大型的特殊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及实际情况,既依靠创新又依赖积累下来的系统研发经验,进行具体定制系统,然后再进行各种性能试验工艺定型,只有这样,最终的门窗幕墙系统产品才有保障。
价值取舍的关键性
记者:到目前为止,由您参加和介入的重点项目有18项之多,在这些项目中,您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哪几个,留有遗憾的是哪几个,为什么?
李德生:到目前为止,我还真不敢说哪个项目是我最为满意的,也许最为满意的项目是在下一个。因为几乎所有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都是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进行下去的,直到项目的最终完成。
在设计阶段,处处都是建筑、结构与门窗幕墙系统构造、结构材料等各专业的反复修改反复讨论。说白了,设计就是一个价值取舍的过程,最终定型的设计必定是一个兼顾各个专业及经济指标的结合体。
在性能试验与生产实施阶段,基本都是设计图纸与生产施工进行反复协调的过程。理论图纸与实际操作始终会存在着很多差距,而这个差距是需要不住的相互调整,最终才能进行设计系统的定型与生产工艺的定型,这个过程也是理论与实际磨合的一个过程。
所以,最为满意的项目应该是在下一个。
记者:除了专业研究和公司管理,李总您还有很多申请的专利,您那么忙哪来的时间再搞专利?您的这些专利是不是都用到了实践中?
李德生:前面我们说过,系统技术的成长进步是伴随着无数的项目产品实施、项目经验、失败教训而得来的。这些技术经验弥足珍贵,将这些技术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并伴随着不断的项目实施,我们的技术就会进步得非常快。
针对这些技术经验与技术进步,我们再进行不断地对其总结与设计提高,这就是我们创新的系统产品技术,也就是我们申请技术专利的素材。并且,因这些技术专利均来源于项目实践,并满足了设计的发展,与项目具有天然的系统相容性,所以,我们的技术专利产品在很多的项目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因为申请这些技术专利的过程就是项目技术进行的过程。所以,这些工作并没有耽误其他的时间。事实上,所有的这些技术工作都是同一件事情。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帮助华建集团开发华建现代幕墙系统的?像华建集团这种形式的介入其他还有别的企业吗?
李德生:我与华建的初次接触是在2013年设计烟台龙湖葡醍海湾项目时开始的,而与华建合作开发华建现代幕墙系统则是从2015年5月份开始的。在我们的项目设计与施工中,一直遇到很多问题的困扰,行业里缺少高性能的幕墙系统产品,如果每个项目都单独开发幕墙产品则成本太高,不符合经济效益,也无法确保每个幕墙系统产品性能的质量。 所以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现代幕墙系统技术公司与华建集团进行联合,开发了现在的华建现代幕墙系统产品。目前,产品已经实现系列化,并包含了构件式系统、混合幕墙系统、钢铝幕墙系统、单元体幕墙系统、高性能幕墙系统、高节能门窗系统等等系统产品。
我们也正在与苏州中亿丰建设集团一起筹建一个新的企业——中亿丰现代门窗幕墙系统有限公司,将全面进行高性能的系统门窗与系统幕墙产品的设计、研发、检测、生产、推广等工作。
记者:李总您经常外出讲课培养行业人才,有没有统计过,您每年大概要参加多少次会议,讲多少课?
李德生:外出开会讲课的机会有,但并不是很多,一般也就参加5到6次的行业会议及一些讲座,我大多数的时间,还是留给自己做设计与技术工作。
记者:李总,在您硕果累累的今天,下一步的目标是否方便透露一点(在不影响您商业秘密的情况下)?
李德生:时代在发展,门窗幕墙系统在进步,我不敢有任何的放松和懈怠。下一步的工作,我们正在开发超高性能、超节能的门窗系统与幕墙系统,争取铝合金系统节能指标能达到被动房的要求,并正在设计开发一些创新的装配式的门窗幕墙系统。
我们正在努力将我们的门窗幕墙系统应用到国外市场中去,目前,我们也正在为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一座高档公寓楼项目,提供一款新型的装配式系统门窗幕墙设计与相关的系统产品。
从小影响的启蒙性
1977年出生的李德生,师从建筑结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周建民老师。在学生时代,他不喜欢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善于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结构与机械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李德生先生对机械系统的热衷缘于父亲。他说:“我父亲以前是机械厂的员工,小时候放了学就到父亲的厂子里去玩,对厂里的机械及阀门加工等等有种本能的喜欢。母亲以前是小学老师,我从小就受到机械制造和爱读书的影响与熏陶。”
记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这块土壤,请李总谈谈自己的成长道路,父母对您以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李德生:父母小时候对我的教育非常严格,他们一直教导我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这些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也一直提醒我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并用这种态度去完成我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挑战。
后记
从图纸的理论,到施工的实践,从古人的贤德,到现代技术的良心,年轻的系统设计师要做的是不断的推敲,沉淀、消化梳理,分离虚实。把自己的作品和建筑,和系统幕墙、和系统门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客户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使得上。这就是李德生——一个平凡系统设计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