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作者: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方力 任晓刚   时间: 2022-01-06   来源: 经济日报   浏览: 944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既关注当下,又谋划长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坚持科技创新,就是要为生产力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创造科学条件,凝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这为以坚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经济循环过程中,可以说,生产处于“四大环节”之首,是保证经济运行和经济再生产的首要条件,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生产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支撑,而且可以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创新供给支持。要看到,坚持科技创新,就是要从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入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就是要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全方位、多领域、宽角度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看到,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具体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实现这些要求,最根本的要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传统资源,改变要素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同时也可带来要素的优质化、多样化,促进企业、行业、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为实施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有效推进产业转型等提供重要支撑,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从而为经济绿色增长赋能。可以说,无论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建立以科技创新要素为核心、科技创新制度为基础、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服务为助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知识溢出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降低要素交易成本,从而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打造全新的生产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健全完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好我国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以基础研究需求为导向,着力增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税收优惠减免等措施的积极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为高风险、高成本的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要促使更多的科技创新便利化政策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要发挥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融合,形成创新联合体。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支撑,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用活人才。应建立并完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国家发展目标和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优秀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要看到,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创新发展动力、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共生、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创新环境匹配和平衡创新利益分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要着重从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两方面发力,加强信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保障;要重塑以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创新组织形态,搭建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共生平台,促进上下游创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融通,构筑一个“政、产、学、研、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多元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要统筹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要认识到,开放平台是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筑巢”,“搭台”建设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推动有条件的国内创新主体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走出去”,以深度嵌入全球科技创新链;依托全球创新网络,聚焦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重要全球性问题,积极推进全球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气候观测与环境治理、粮食保障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国际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向世界分享更多创新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