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散热器历久弥新启示录
访北京三叶散热器厂董事长王定山
作为国内采暖散热器历史最悠久、最专业的生产企业之一,三叶是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哥, 三叶散热器和它的掌门人王定山一样,经过40多年的奋斗和拼搏,不仅取得了市场的份额,更得到了行业和客户的共同认可。作为老品牌,北京三叶散热器历久弥新的秘诀是什么,董事长王定山的回答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三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记者: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三叶”仍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三叶”作为一个大家喜欢的老品牌,王总您如何看待三叶所取得的成就?
王定山:“三叶”之所以取得了一点成绩,离不开主管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引领。三叶厂作为全国首家钢制散热器研发基地及生产厂家,从1971年研制生产第一代钢制散热器开始,到建立行业第一家热工实验室,最先引进瑞士技术到连续17年由国家质检部门抽检均是合格产品,40多年的风雨历程,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但有一点我是非常坚定的,那就是,作为“企业家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个时期和近期的经济政策”。
记者:党的方针政策给了“三叶”怎样的益处?
王定山:我和“三叶”一样,都是生于体制内、改制走向体制外的企业之一。作为曾经的老国企,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我们是很在意的。因为党和国家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都赋予经济建设以新内容,也给予我们行业企业以新职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无论从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建设、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每个重大历史任务都给我们采暖散热器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所以说,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条件的不断追求,就为散热器的事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国家调整发展建设的速度,讲的是新常态,强调的是转轨升级,坚持的是绿色环保降低耗能。作为企业家,要成为识时务者,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就是时代,我们与时俱进也好,站在时代前端也罢,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这些都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说离不开政治经济学。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吃不透中央的发展精神,在目前的情况下还在大量的投资投入,还在踌躇满志的大铺摊子,那是不行的。
记者:“三叶”是如何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
王定山:我们“三叶”的任务就是坚持把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品结构,推动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因为中央提出降低发展速度,提出企业转轨升级、降耗节能、绿色环保都是针对经济大发展时期出现的问题而定的。所以在中国做企业,政治上要合格,也就是说要跟着政策跑。记得在2008年发生世界范围经济危机时,我们就提前做了事先准备,没有因为那场危机让企业受到太大影响。包括今天,在整个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三叶的产品销售量不仅没减反而有增,这都得益于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
记者:王总您不仅仅是三叶的董事长,您还是我们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的副会长,请您从行业的角度谈一谈采暖散热器行业如何面对当前的新常态 ?
王定山:面对当前的增速放缓和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我们行业首先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查找自己的原因。我们各个企业自己做得怎么样,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出口为什么受阻,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会在国内市场同质低价拼死拼活的挣扎,其关键问题是我们的产品没做好,没有核心技术,产品既不精彩,也不精致,套句中央的话就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又比如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包括个人企业转到我们这个行业,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那个时期,国民经济大发展大提速对散热器的大需求量。可以说这些企业和个人都在散热器这个行业里挣到了大钱,这些企业的介入一方面迅速形成了行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行业留下了许多的后遗症。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低价低质、无序竞争。
现在国家调整发展建设的速度,讲的是新常态,强调的是转轨升级,坚持的是绿色环保降低能耗,这个逐渐调整的过程时间会比较长。如果这个时期我们的企业不讲政治,还继续闯,还继续大量的投资,那是要倒霉的。中央之所以提出降耗节能,绿色环保都是针对国家经济大发展时期出现的问题而定的,这已经好几年了。
记者:我们行业根据中央降耗节能、绿色环保做得好的企业有哪几家?
王定山:这几年做得好的企业我们也去考察过,在市场上我也见过,比如河北圣春、葫芦岛金星、山西学栋散热器等这些企业都做得不错,他们也是我们行业30周年授予的15家可持续发展光荣称号获得者。这些企业根据中央提出的降耗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方针,做了积极的改造。在当时,铸铁散热器企业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并有所发展,必须按照国家的政策调整。我们的圣春、金星、山西学栋等企业紧跟中央的部署要求,不仅花大力气和资金改进了制造工艺,并一次性通过了环评,还当地一片绿水白云,在产品外观内在质量上也上了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销售量也猛增,收入也不断增加,这就叫吃透了政策跟着政策走的益处。目前,中央五大任务中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指导思想,给我们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调整提供了机遇,提供了空间,以解决迅猛发展时期留下的这些弊端和不足。我们的企业不光要知道这些,还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去调整企业。这样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否则是不可能持续的。
以质量铸品牌
记者: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您是怎样培育和树立自己企业的质量意识的?
王定山:质量风险是采暖散热器产品最大的风险,作为采暖散热器企业的质量应该有材料质量和生产制造质量两个内涵。而散热器所用的材料与压制工艺和产品使用寿命关系密切,所以选择优质的原材料是确保产品质量的第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中,严把进货渠道,在选材方面,三叶有一套自己的选材标准,那就是选好材,因为材质是基础。若基础材料选不好,那么出来的产品肯定好不了。所以,“三叶”选择散热器钢铁的材质,一定要用大品牌,哪怕是一吨贵一千块钱,材质也一定要好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国家有些市场不规范,包括小炼钢厂出的一些管材、板材很不过关,“三叶”不会用这些省钱的材料,一定要用大企业的。另外我们三叶在每次进完货以后,还要再进行一次自己的检验。我们的材料采购检验员要根据《进货验证规程》进行全数或抽样验证,并填写《进货验证记录》。在这个过程中,车间主任必须无条件接受质量检验员的意见建议,并支持其开展工作。我们的质量意识是从全员的质量教育意识抓起的。从理论上,我们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操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企业”和“你做坏产品要受到惩罚”四句话分别挂到每个车间内,让“质量是生命,做坏了,你要受到惩罚”的理念随时提醒大家。比如我们在进行钢材质量检测和监控过程中发现,原来咱们国家最早规定钢制散热器用Q195,而这个Q195已经是下限的下限,其他几个元素已经不是Q195,你若再用它做散热器,那肯定是不耐蚀的。正因为我们选材做得比较好,所以钢管的耐蚀、钢管漏的情况就相当的少,可以说微乎其微。包括在焊接方面,尽管有许多企业不注意这个小技术。但我感觉到,焊接对散热器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对焊接岗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在三叶,焊接工人不仅要懂技术,包括对散热器设备的使用都要懂,只有这样才能上岗。特别有些把冷板烧成热板,耐蚀性降低,甚至没有耐蚀性,而你还必须把它焊上。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已经把一些不适合的散热器焊接技术和设备都淘汰掉了,并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技术培训,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更是一项社会责任,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应该把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融化到血液里。
记者:您是如何具体落实的?
王定山:为将质量管理落实到实处,让操作者将质量这个抽象的标准具体化,我们三叶厂把质量管理落实到了具体的模卡具上。即我们的产品在半成品的时候,就搁在卡具里面,成型才出来,我们不用原始的人工手工量法,也不用人的裸眼去打眼线,从卡具里出来的产品,没有那么多误差,一看就是散热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三叶”的产品实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专检。重点工序还有专人记录,并增加不定期抽验,不放松任何一道工序的检查。产品试压是散热器的关键,一旦产品漏水则失去了使用功能。“三叶”采取每周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已完成试压工序的产品内再抽查。这就是我们三叶人都明白的“质量的前提是标准”。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我们“三叶”人在遵循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并实行规范化管理。“三叶”目前的七类不同形式的散热器产品标准,均自觉在属地技术监督局备案,并接受其监督检查。不仅如此,“三叶”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还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知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工艺要求、产品性能知识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不仅了解自己岗位的标准,还要掌握整个产品的知识,使整个产品在实现过程中使《标准》得到有力的贯彻和执行。三叶现在所有的产品,仅工装就有三十道,在这种情况下出来的产品,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就顺理成章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这一思想在三叶已经深入人心。
适度规模、和谐发展
记者:散热器厂的前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生产钢质散热器,这些年三叶散热器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原则是什么?
王定山:企业原则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和权衡利弊的问题。很多人会认为如果顾及长远的利益,就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的损失,那么怎样避免短期损失,又不偏离长期目标?我们三叶厂这些年从改制以来,从上到下一致始终贯彻的一个中心原则就是,适度规模、和谐发展。这个发展的总体思想,不仅跟我的指导思想有直接关系,而且贯穿到我们全体员工。
记者:请王总具体讲讲适度规模、和谐发展的含义。
王定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老话。所以我们在定目标时,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说白了就是“时髦不可赶,形式不可搞,大话假话不能说,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就像自然界中的生命一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不是随意改变和说换就换的。就像企业的牌子,有些人想把企业的牌子换来换去,办砸了再换一个,那是不行的,那样就不和谐了。我们三叶人都知道,工厂只有和谐了,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企业只有适度规模,各方面相匹配才能有新的建树。正是遵循这个原则,三叶的品牌在这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者:“三叶”的长足发展对我们行业是否有影响,也就是说三叶对行业的贡献是什么?
王定山:“三叶”作为老企业,对这个行业做了一定的贡献。记得在2000年左右,散热器红火的时候,很多大企业包括个人纷纷转向这个行业,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到我们企业参观学习的大概有50多家,我们亲手帮助建厂的也有9家,包括北京现在有一些很知名的企业,都是“三叶”曾经帮助过的。“三叶”对促进散热器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同时,“三叶”把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包括制作工艺都无私地贡献给了我们的行业,贡献给了向我们学习的兄弟企业。当然,“三叶”不仅付出,我们也走出去虚心向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学习。我们董事会一共有5人,我们分别走访了全国78家采暖散热器企业。我们向这些企业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一些先进的制作方法,至今我们跟天津的、东北的、中原的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保持经常联系,可以说我们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中享受着快乐。正是因为我们拿自己的同行以诚相待,所以,我们的朋友,或者说我们的友邻企业也把他们相关做得非常优秀的地方向我们展示,包括一些核心技术。我们在这其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有几个比较大的企业,我们有互访制度,有无障碍沟通的原则。不仅仅是董事长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技术工人和技术工人,工程师和工程师,都有义务相互的传帮带。
记者:市场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三叶”的竞争对手是谁?
王定山: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的较量。马克思曾经说过:“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这就告诉我们,企业适度的规模,是现代化生产所必需具备的前提,它对于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叶”作为曾经的老国企,我们不想做得很大,但是一定要做强,要有自己的实力。
记者:“三叶”的实力是什么?
王定山:采暖散热器作为一个科技含量不太高的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问题,但是“三叶”是有自己的实力的,我们不怕竞争。从2000年至2015年经国家散热器检测中心和北京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检中,其中国家质检中心抽查5次,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抽检4次,北京五金检测站抽检7次,到今年我们连续17年产品全部合格。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现在的北京三叶散热器厂不仅散热器的品种相对齐全,还有地暖、燃气壁挂炉、太阳能、电散热器及管件管材等。我们还注重产业链的融合,产业集团化的发展框架已初具规模。近几年,“三叶”10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就有数10家。在整个管理流程的使用也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ERP系统管理,这一连串的数字可以代表我们的部分实力。
我们的软实力还体现在全方位的24小时服务上。为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近年来,“三叶”在北京已建立了55个代理销售点,在外埠建立了178个销售代理商,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换位思考,所以,“三叶”敢对用户承诺:如发现产品外观质量达不到标准,并有损坏,24小时内无条件更换(北京市);如发现所需产品与所购的产品不符合,“三叶”将登门更换;如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三叶”将无条件退货。正是因为“三叶”这种良好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以及“顾客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的服务理念得到了用户的信赖,所以“三叶”的产品已在国内近百个工程中被采用,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同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
记者:王总您也出国考察过,我国的散热器跟国外的差距有多大,我们三叶的产品模仿的多呢还是创新的多?
王定山:为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我去过一些国家,先后到过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习,对国际上散热器的流行趋势和散热器产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把从国外学习到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将新产品的开发定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三叶始终坚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在产品的设计上要体现“三叶”的独特性,还有讲求实用性和美观。目前,“三叶”已拥有板式系列、扁管系列、高频焊系列、管基型系列、卫浴系列、钢铝复合系列、铜铝复合系列等系列产品。
记者:您如何看待企业未来的发展?
王定山:“三叶”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怎样做才能将创新的价值最大化?并规避创新的风险是我一直不断考虑的问题。创新,它可以是高科技的产物,也可以是简单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有效集成,它可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也可以是走向未来的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对一个企业来讲,有目的地创新总是在未来显示出积极的力量。当下是创新的时代,但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事物总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创新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新常态的呼唤。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一个传统的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我们的一些传统产业要有目的地创新,通过加强我们的管理,来降低成本。同时,鼓励我们的行业企业家带领这个行业向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成功地跨越今天所遇到的困难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所以我一再说企业家得读懂这个社会,要认清自己正处在什么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