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创新支撑“好房子”建设
近日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提出了住宅项目的底线要求,以国际经验为参照,立足我国城镇化发展需求,通过四大核心性能升级,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提升的基本需求。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好房子”,明确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房子”建设过程中,标准规范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尤其凸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住房总量从极度短缺到住有所居,住房供应从福利性转向市场与保障并重,居住空间从单位大院到居住小区的转变。住房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囿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大量存量住宅品质较低。调研发现,居民对于外保温墙脱落、渗水漏水、卫生间异味、隔声降噪、电梯设置等问题十分关注,住房品质改善需求巨大。现阶段,住房发展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拥有住宅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70余项,地方标准300多项。从1987年实施的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住宅设计的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及后续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到现行的《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标准》等,各类标准明确了住宅建设的要求,提升了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动了住宅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了住宅建设高质量发展。
《规范》将于5月1日实施,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方面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支撑,首次实现住宅建设标准的系统性重构,其创新亮点体现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绿色低碳和智慧便利4个方面。
安全耐久标准是保障住宅质量、维护居民安全的基础要求。《规范》对外墙外保温设计工作年限、空调室外机安装平台的设置和卫生间、公共出入口、公共走廊、公共楼梯、电梯厅等处的地面静摩擦系数提出明确要求;提高了阳台等临空处栏杆净高;要求新建住宅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实心楼板厚度不小于100mm;做到防坠落、防掉落、防跌倒、防坍塌、防风揭,排除安全隐患,提升住宅耐久性,保障居民生活安全。
健康舒适标准主要针对完善住宅的健康性和舒适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规范》提高了住宅层高、卧室和起居室净高,适应我国人均身高逐渐提高的趋势,可以给使用者更好的空间感受,减少压抑感,也让室内有更好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和空气品质,为多样化的装修、后期的改造、技术的发展、生活需求的变化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住户可以更容易安装吊灯、设置双层床、利用高度增加储物空间等;要求四层及以上设置电梯,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对普通居民而言,能更方便日常出行和搬运重物。《规范》提升了住宅分户墙和楼板的隔声性能要求,其中将分户楼板隔声性能指标由“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还重点规定了影响睡眠的建筑设备结构噪声限值(如电梯噪声)和卫生间排水噪声限值,能大幅减少噪声干扰问题;将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适用范围扩展到城镇住宅项目;提出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应设供暖、空调设施或预留安装位置。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潮湿,从宜居的角度出发,该地区居民对冬季供暖及夏季空调均存在客观需求,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室内热环境。如:采用冷暖型空调设施满足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需求,或是夏季采用空调设施、冬季采用户式燃气炉加末端设备(散热器或地面辐射供暖)等方式。对于保温隔热性能好的住宅建筑,冬季也可以利用具有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合理利用低谷电。
绿色低碳标准是在健康宜居的基础上提升住宅的可持续性能,促进节能减排,优化生活环境。《规范》明确提出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工作年限为25年,防止空鼓、开裂、脱落,保障保温隔热性能;要求住宅建筑满足居住所需的通风、日照、采光、保温、隔热等性能要求,在提高居住者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人工照明和空调等设备的使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要求设置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要求的生活垃圾收集点,有助于垃圾分类回收;要求新建住宅建筑采用光热或光伏系统时进行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智慧便利标准关注套内设施和公共区域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提升智能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规范》要求地下层和地上各层的公共空间及电梯轿厢内公共移动通信信号畅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可及时对外联络;要求设快递箱(柜)或预留安装条件;卫生间便器和洗浴器旁设扶手或预留安装条件;增加了厨房电源插座的数量;提高了入户门的通行净宽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安全感。
安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点。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规范》的实施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可依据的标准,推动住房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作者:王清勤 赵力,分别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