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作者: 张佳星   时间: 2024-08-20   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 199
分享到:

8月16日,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海淀区人才工作局联合主办的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NIS)首场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沙龙举办。“我们与北航等多家单位合作,让血管低温保护实现了2—3毫米的精度。这是国际上没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讲起了团队近年来取得的多项突破。他表示,医工交叉合作正在不断推进我国医学创新的发展。

“业界一度认为破译RSA2048(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2000万个比特和20亿步计算,而我们提出的量子经典混合算法,提出了大数分解的新思路,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所需的资源,这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清华大学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龙桂鲁表示,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在理论、应用等方面持续探索,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人才、产业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协同作用,支持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

“好生态”凝聚强劲合力

“高校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这些新兴技术从论文发表到初步验证都可以由高校完成,但要继续往产品化、工程化转化时,如果没有工业界的支持,较难进一步成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晨表示,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链条很长,尤其在早期需要形成创新要素聚集的“好生态”,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推动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形成,需要多方发力、各尽其才,高校开展技术创新,政府发挥组织能力,出台引导性的政策,带动科研创新和企业投入。

基于此,北京市正在牵头组织“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项目群,拟通过政府搭台,推动国内头部交换芯片企业、多家GPU企业与服务器厂商及用户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卡脖子”问题。

“当前还没有成熟、高效、开放的芯片互联方式,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力探索业内共识的协议及集群组网。但由于经费投入巨大,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完全靠市场发展难以有效解决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问题。”徐晨说,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牵头组织了各方研发力量,以科技项目为牵引,形成技术“朋友圈”和产业“生态圈”,共同推动协议制定、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好生态”还包括具有包容性的容错机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创中心主任孙庆恺表示,未来产业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过程中走错或者绕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形成容错机制,形成稳定的环境,培育耐心资本和政策,陪伴优质的企业成长,避免其因阶段性的困难而夭折。

为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

为助力不同阶段科技企业获得更好发展,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1+5”政策,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徐晨介绍,对于初创的中小微企业,可提供孵化服务、早期的研发补贴、共享的科研仪器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小升规专项的支持资金、科技金融的政策;独角兽企业可获得股权方面的金融支持、一对一的服务包政策;领军企业则有强链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对接等服务。

此外,资源的开放也让北京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友好。孙庆恺表示,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场景等方面的开放,以及各类交流平台的搭建,都在创造更多的资源汇聚的新场景、新模式。例如,北京市持续探索人才交流和创新要素集聚工作,通过已有的服务网络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变革科技创新打造的高端智库型学术交流平台,帮助海内外青年人才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