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慧低碳产业园发展第二期座谈会成功召开
5月15日,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未来碳中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4智慧低碳产业园发展第二期座谈会”于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天宁1号”)成功召开。来自能源、建筑等领域的代表就零碳园区建设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共同探索实现路径。
未来碳中和研究院秘书长王则开对天宁1号进行介绍。他指出,该项目前身是北京市第二热电厂。遵循“减源”、“增汇”、“抵消”的发展模式,园区将屋顶与光伏技术相结合,预计年发电量447223kWh,可满足园区70%用电量,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数字化运营管理、绿色碳汇、绿电直供等方式“减碳消碳”已实现100%绿电使用。希望该项目可以为大家提供启发,共同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我国产业园数量多、用能重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对于产业结构复杂的园区来说,零碳改造涉及能源、化学等诸多领域,在优化能源利用的同时,还要将智能管理纳入考虑,形成全流程的数字化运维系统,技术高、落地难,需要多方资源整合共同推动。”中节能唯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处林表示,“公司可提供区域化、规模化的一站式能源托管方案及研究支持,大家可以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园区的零碳建设”。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主任许远超指出建设零碳园区的复杂性。他强调,与单一企业、建筑的零碳解决方案不同,园区产业复杂、用能方式差别大,应实现供给、生产、排放等多方面综合处理,减碳措施要由点至面系统规划。这需要跨领域的系统整合与跨行业、跨部门的紧密协作,明确牵头单位协调各方资源,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零碳园区的落地。
北京市勘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能源分院院长助理刘文斌提出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他指出,不同区域因其特有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及发展水平,零碳转型的路径和挑战各不相同。特别是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大、碳排放强度高,实现零碳转型难度极大。因此,刘文斌主张在制定零碳策略时,要超越单一项目或局部区域的局限,将区域内的产业、能源供给与消耗等因素作为整体来统筹规划。
北京融绿低碳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梁雨提出实现零碳园区的三大观点。1.实现零碳园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对不同类型产业园区进行细分,因“源”选择技术路线。2.商业模式应务实可行,投资收益要理清,这是共同推进零碳园区及扩大合作范围的关键。3.打造零碳园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是管理与技术的简单叠加,相关单位还应在资金、运维等方面综合考量与深度协作。
“零碳园区落地需要企业资源与技术协同共享,每一环节和领域都应有专门的单位来精细运作,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北京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成明表示,“我们可以从天宁1号等零碳园区项目中总结共性经验,制定一套标准化体系,界定不同建设阶段的流程与责任,实现各个环节无缝对接,确保每一步都匹配适宜的服务团队,以专业化分工促进整体系统的协调运作。
天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总工丁海兵指出,后续会议应聚焦于技术路径与项目分析,针对某一固化园区,分析实际情况及需求,充分探索产品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先将园区各个端口的能耗降低,再近零,从而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样会议推进的方向也更清晰。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非单一企业之力所能及,协会愿意为业界同仁搭建桥梁,共促零碳园区的实现。下次会议将邀请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参与讨论,为零碳园区建设带来新的视角和动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陈讲运总结说。
会后,嘉宾参观了光伏座椅,光伏车棚、景观鱼池光热系统等设施,亲身体验园区在落实零碳方面所运用的新兴产品及创新技术。
参与此次会议的嘉宾: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陈讲运,天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总工丁海兵,未来碳中和研究院秘书长王则开,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远超,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能源分院院长助理、经营负责人刘文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张金霞博士后,中节能唯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处林、建筑节能事业部总经理王帅,国电投中慧电力(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综合管理部经理倪状状,北京道荣新兴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成明,北京融绿低碳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梁雨,山东盛拓科集团技术部副部长王志林,中国房地产报地产产业链中心主编陈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助理赵辰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