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着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理顺传统产业和现代化新兴产业的关系,紧抓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中产群体逐步崛起,需求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专精化特征逐步显现,而由于产能惯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传统产业与此发生了一定的脱节问题,国内生产链接消费出现了若干“堵点”问题。因此,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效率升级、构建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匹配国内需求变化的能力势在必行。
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成本,提升效率,增强传统产业供给新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端与消费端在新的高度上的融合发展,通过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弥合供需结构失衡,进而用强大旺盛的新兴市场需求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高昂成本,形成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源动力。
保持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梯度有序,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务实之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并存。面向新阶段,不但需进行国际向国内、传统向新兴两重发展动力的转换,还涉及国内国外、传统和新兴之间融合发展,形成新竞争优势。因此,应当遵循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约束,从策略上依据产业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依次攻关,重点展开,避免资源和既有优势的错配。
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促的发展路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从目前三次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看,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能够有效提升资本、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带动整体国民收入的提升;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有利于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提升实体经济效率,但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使得资本收益增长更快,不利于劳资收入差距的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有利于就业增加,平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但会使增长规模受到限制。当然,由于第三产业效率一般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过度超前发展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的“鲍莫尔病”,增加整体经济转型风险,并且抑制以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内需增长的长效内源动力,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仍是我国经济顺利转型的重要制约点。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可从几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赋予传统产业新动能,重点提升传统产业应对新兴消费高质量、多元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传统产业技术跃迁;二是进一步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推行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产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实体部门创新积极性,依托研发创新实现技术进步;三是注重产业优化升级中的效能示范。优先鼓励最有效率的企业高端突破,通过集中资源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地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实现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平稳发展;四是根据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取长补短,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三次产业互补共赢。还应深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分配三次产业的人力资源要素,使高素质人才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