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融一色 公园“海绵”成一体
宜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倾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门户型活力功能示范区
作者: 未知   时间: 2023-01-18   来源: 中国建设报   浏览: 425
分享到:

  清澈澄净的河水、翠绿环绕的岸边、相映成趣的美景……一幅幅醉人的景致在湖北省宜昌市沙河边绽放、定格。然而,曾经的沙河不仅水体黑臭、水面缩减、生态功能丧失,还直接影响长江生态和水质,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沙河的美丽蝶变,得益于当地开展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

  沙河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是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的左岸支流,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为践行“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战略,宜昌市以宜昌沙河综合开发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为依托,自2016年起开展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并成为湖北省第一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项目总规划面积约4.5平方公里,总投资11.38亿元,于2022年8月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主要是通过统筹水体综合治理、公共性绿地景观绿化工程与海绵城市工程,打造海绵城市建设门户型活力功能示范区,引领片区综合开发和生态价值转换。

  恢复城市内河水体的自然功能

  项目在设计建设时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原则,以保护沙河水质和修复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通过控源截污、提标治污、清漂清淤、生态修复、引水补清等措施,从点源、面源、内源等各层面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

  首先对水葫芦和受污染底泥进行清漂清淤、清理内源,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内在条件。同时取缔改造沿河排污口,实施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将污水集中收集至沙河污水处理厂处理以消除外源。配合污水收集工程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扩建,将污水处理厂布局与河道生态补水联动,提升河道水动力。为配合沙河海绵城市建设及水质深度净化,合理配置沉水植被、设置水生态系统模块水池,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河道水体布设人工浮床,通过人工曝气与生态补水增加水体活力与自净能力,实现区域周边初期雨水污染消纳,恢复沉水植物、鱼类与底栖动物自然生态环境。

  “治水、活水、用水”三管齐下,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水质得到明显且长效的改善,目前沙河水体水质已由重度黑臭提升为接近于地表Ⅳ类,“碧水蓝天融一色”的美景由此重现于沙河。

  打造安全韧性的城市雨洪空间

  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开展沿河排口改造、生态驳岸、山体修复、湿地公园、植被缓冲带、绿色屋顶等建设内容,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在项目设计时,根据区域山地地形特点,结合水系和山体汇流流向,利用场地竖向有效组织雨水径流,实现高效雨洪管理。通过湿地建设、清淤工程、河道行洪断面拓宽等措施,将沙河水域面积从19.3公顷提升至25.2公顷,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增加片区雨洪调蓄空间。

  结合自然地形坡度布置植草沟、卵石沟、路面径流等海绵设施,组织雨水排放,将部分雨水汇流至下凹式绿地蓄积,过量雨水经溢流井排放至雨水管渠,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灰绿结合的雨水排放,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园区下沉式绿地面积约1.32公顷,有效调蓄深度为0.25米,实现调蓄容积1.5万立方米。沿河设置植被缓冲带,缓流雨水同时对入河污染物起到削减作用。

  为丰富绿地的物种多样性,在点缀性植物选择上,以本地乡土植物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为主,且适当丰富一般类别绿地种类。在此基础上,引入部分适于华中地区气候环境的优良园艺品种和外来品种。在使用形式上,以落叶乔木为主,适当增加缠绕或攀缘类藤本植物的使用,丰富层间关系,增加趣味性。注重海绵湿生区域植物配置,在物种选择上,适当引入湿生水生植物,尤其是地被植物,其中以多年生挺水植物为主、耐水湿的乔灌木为辅,共同营造效果良好的街边花园景观。

  在整治河道及两岸过程中,维护沙河自然驳岸曲度,将原有硬质岸线改造为渗透性驳岸,建设生态护岸12公里,实现生态岸线比例100%。河岸采用石笼与草坡结合的生态驳岸建设,充分发挥驳岸植被、绿地系统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把安全、防洪、生态结合到一起,满足水位变化的河道驳岸设计要求。

  建设高品质的海绵城市公园

  宜昌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在实现水体多层面整治的同时,考虑居民亲水游憩的需求,将要求从“沙河黑臭水体整治”提升为“打造沙河片区城市自然生态空间”。项目以现状河流滩地为基础,结合自然地形建设沙河公园,在钢筋水泥的楼宇间营造田园牧歌的悠闲情调。

  沙河公园位于沙河畔居住区,公园绿地面积达78公顷,水域面积25.2公顷。公园结合河道岸线、自然地形条件,设计场地雨水径流。利用原有坑塘洼地,建设自然湿地空间和生态绿地,不仅为鸟类群落提供了栖息地,成了片区重要的休闲和旅游观光场所,同时充分发挥区域调蓄功能。开展沿岸山体修复,布设下沉式绿地、生态草沟、生态卵石排水沟等海绵设施,以汇聚、吸收、净化来自硬化地面的雨水,实现雨水下渗、滞蓄。项目建设前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为57%,通过海绵设施建设,共增加雨水蓄水容积1.5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2%。

  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设置环形亲水栈桥及景观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亲水体验;在雨水花园中设置游览石桥,石桥高于溢流井口,为游客创造雨季与旱季不同的景观效果;建设生态茶室绿色屋顶,在实现雨水缓滞利用的同时,结合周围错落有致的绿植包围,为市民创造开放绿色的生态式商业空间。公园正式开放后,高峰期人流量达3万人次,成为多家互联网媒体旅游板块报道的网红打卡地。根据宜昌市建设主管部门调查,沙河整治效果评估市民评议满意率均在90%以上。

  “鸟语弄苍翠,鱼游翫清澄。”沙河公园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提升结合,成为集趣味性、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与此同时,公园还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与休闲旅游,承接环保主题活动,成为集都市休闲绿心、环保科普展示、文化传承再创新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环保主题公园和城市后花园,成为宜昌新晋地标名片,在促进片区综合开发价值提升、实现海绵价值转换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